吳三可

但願君心如滿月,清輝不減少年時。

12岁男孩弑母,谁的责任?

​看到这个12岁男孩弑母的新闻,我很震惊又很难过。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和我的家庭。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多少残存的欢乐,而是充满了屈辱与折磨。在那个无力又幼稚的年纪里,自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相依为命,住在三间破败的茅草屋内,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之一。父母和弟弟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两回,第一次父母回来时我还会哭喊着喊爸妈,第二次、第三次,逐次递减,有的只是情感上的距离和陌生。甚至幼小的弟弟都可以开始欺负我,而我已不敢再做任何强烈的回应。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最初还可以很好奇的面对这个陌生的山村,和小伙伴去田里玩乐,还在村里的幼儿园上过一年半载的幼儿园,上小学交不起学费便没再上。四五岁开始学习烧火做饭,在收获完的田里,和奶奶一起捡麦穗、稻穗、花生、玉米,回来我开始放了几只羊,这些是维持生活的有效方式之一。当时大伯还在,他是村里的民间医生,终生未娶与奶奶住在一起,一副皮包骨的瘦削样子让我很害怕。但是来家里病人很多,周边乡村的病人都络绎不绝,村卫生室却门可罗雀,足见大伯的医术精湛。家里院子也够大,病人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但在我五六岁那年,大伯还是病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我和奶奶的生活也更为拮据。奶奶喝过两次农药自杀,一次是和邻居老太太吵架,另一次是8岁那年被二儿子打了以后。前一晚上,我玩到很晚才回来,往常一定会被奶奶打一顿,但那一晚她却出奇的温柔,不仅没有打我,还将邻居送的一个小西瓜拿给我吃,但是第二天早晨我睡的很死,她却走了,再也没有抢救过来。


​奶奶死了,他们来了,带着两个弟弟。开始了对我残酷无情地折磨!依然是住在茅草屋内,每天睁开眼便是他们夫妻的吵骂声。即便了逢年过节都不能安静一整天,如果有一刻可以安静无事,那就是他们都睡着了以后。吵架已成为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从来不曾想过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什么。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任何错误或不满意,便会拿起身边趁手的皮带、树条、鞋底等东西去抽打。也不会分场合,无论是家中还是村里、田里,甚至在学校…无论是四下无人还是众人围观,都可以鞭挞之、辱骂之……更重要的不是偶尔而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终于熬到了初中,可以寄宿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但是每个周末我都不敢回家,因为回到家中便是母亲的辱骂和父亲的毒打。那个时候我常想的是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家庭,而不是其他家庭,或者成为其他人呢?要不要自杀,该怎么死?我开始在同学的引领下迷上了上网(钱多是四处捡废品卖掉得来),学习也开始失去兴趣。当时很多成绩差的二流子纷纷辍学,家庭差的同学也不少开始辍学打工(我的家庭可能是最差的,直到上小学六年级才借钱盖了三间瓦房,年久失修的茅草屋坍塌了一个大窟窿都快两年了),比我家庭好的都有人辍学了,辍学自然也就少不了我了。辍学对我而言不是因为成绩差、家庭穷,而是我要彻底摆脱父母的折磨!所以初二第二学期的一次月考我故意考砸,从班里前几名一下就落到了三十开外,然后就在学校附近的黑网吧上了一夜网,带着卖废品得来的几块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流浪。


​当被父亲打急了的时候我也会张口骂他,我恨死了他。但面对家庭的困苦时,我又异常的同情他。我与他们原本就微弱的感情,在一次次的遭受打骂中消失殆尽。他们并没有在我应该得道爱与温情的时刻给过我多少爱和温情,却想随心所欲的操控我。我和他们已没有什么亲情,我对他们只有同情。同情一对高龄且贫穷的夫妻面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但是这不是毒打折磨孩子的理由。《红楼梦》里对探春面对抄家时所说的那句好感受最为深刻:“可知我们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就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皆从内部的四分五裂,才走向了彻底的覆灭,历史一次次地证实了这个真理。


​对于这个弑母的孩子,我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我不愿相信一个12岁正值美好年龄的孩子会仅仅是因为受不了母亲的责骂就犯下这种弑母的行为。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缺失了对他应有的爱和温情,却通常想要对这个孩子随心所欲的行使父母的惩罚权。他们不知道也不曾思考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对孩子而言不是来自温暖的家人的惩罚,而是来自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我对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的种种问题,格外重视。一个无辜的生命被人为的带到这个世界,他要经历多少痛苦和坎坷,这是做父母首先要做的思考。无辜的生命被父母带到世界遭受苦厄,是父母对孩子的亏欠,而不是因为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孩子就必须对父母感恩戴德。很多人做父母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利己的思想,例如老有所养,老有所陪,甚至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将各种目标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本身就不是嘴上说的为孩子好。从小比成绩,长大比子女的学历、工作、收入,这又是利己思想在作祟。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认知和物质基础、良好的婚姻关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生育子女还请三思而后行!


评论

热度(4)